中篇.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/第八章 耳鼻喉科病证/第二节 咽喉科疾病/舌麻痹
舌麻痹即舌神经麻痹,指舌体偏左或偏右,转动不灵,语言不利。属中医“舌謇”范畴,民间又俗称“大舌头”。中医有论中风之舌謇,此处非指中风,以单纯舌神经病变为主。
【病案举例】1、黄某某,女,58岁,退休工人,于1996年1月7日来诊。患者2年前自觉舌尖麻木,有时自觉舌强硬不适,偶尔隐隐作痛,初未介意,其后症状逐渐加重,舌体麻木,舌尖疼痛,味觉迟钝,遂屡屡求医,始终不愈,且疼痛麻木加重,舌有瘀斑,寝食不安,身体日渐消瘦,由其家人陪同来诊。
视其舌体胖大,边有齿痕而色淡,瘀斑累累,舌尖脉络显露充盈,色暗红,舌乳头萎缩,舌润少苔,舌下静脉迂曲怒张,面色晦暗不泽,气短心悸,形寒肢冷,左侧半身时有麻木之感,诊其脉沉而无力。详审脉症认为本患者是由于阳气亏虚、温运无力所致的气虚血瘀,舌体脉络阻滞,不通则痛之舌麻痹证。
治以补益阳气,活血通络为主。投补阳还五汤加味
生黄芪100g,当归15g,赤芍10g,川芎15g,地龙10g,桃仁70g,红花10g,桂枝10g、玄胡索10g,细辛5g,丝瓜络10g,
水煎,每日1剂,分2次口服。
服3剂后,舌痛明显减轻,全身症状改善,继续给上方加减服15剂,舌麻木之症完全消失,舌面瘀斑尽退而告全愈,再以十全大补丸调理1周以善其后,迄今未再复发。
【按】本例患者年老体弱,阳气素亏,补养不及,渐致帅血无权,温运无力而使血行不畅。补阳还五汤中,重用黄芪补益阳气,阳气足则帅血有权,温运有力,诸药合用,有温补阳气、活血化瘀、通经止痛之功,方证合拍,故获效佳。
2、夏某,男,64岁,干部。入院时间1992年1月20日。舌不能向左转动,伴吞咽不利3个月。患者1个月前感冒后感左侧颊部微肿,在某医院行左颊部穿剌抽出少许新鲜血液,未感特殊不适。第二天左颊部疼痛明显,舌体不能向左转动,吞咽困难,在当地医院服用疏风清热中药后感冒症状消失,但舌体仍活动不利。
患者素为脾虚之体,有长期便稀病史。患者目前伸舌时舌左偏,不伸舌时舌右偏,无疼痛,左侧舌体比右侧偏瘦小,左侧舌体痛觉、味觉消失,进食吞咽困难,食则滞于左侧腮颊,大便稀,日1次,苔薄白,脉弦。本病属中医学“舌謇”范畴,脾虚之体,穿刺后误伤经络,络伤则血溢血瘀,治当益气活血化瘀。
补阳还五汤加味:炙黄芪40g,川芎10g、赤芍10g,归尾10g,广地龙10g,桃仁10g,红花10g,蜈蚣1条。
药后3剂,左侧舌体运动较前较灵活,吞咽困难减轻,药后6剂时进食无吞咽阻碍。左侧舌体味觉、痛觉渐恢复,但欠灵敏,左侧舌体仍偏小。在上方基础上加白术,共进服26剂而出院。出院时患者舌体转动灵活,进食无妨碍,痛觉味觉敏感,伸舌时舌居中。
【按】患者素体脾虚,感冒后耗伤正气,使脾气更虚,左颊穿刺即为诊疗,也是人为创伤,耗气伤血,使气虚血瘀,发为舌謇,故治疗当以补气活血化瘀为主。以黄芪大补脾气为先,使气行血亦行,舌謇略愈后,仍以顾护脾气为要,此亦治病求本之意,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白术,增加补气之力而竟全功。
参考文献[1]王丽、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客观性耳鸣验案.河北中医药学报,2001,16(2):26
[2]郎福文.补阳还五汤治突发性耳聋48例.国医论坛,1997,12(2):37
[3]任艺、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,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,2001,10(20):1946
[5]曹秀珍,赵玉霞,李鲁扬,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,山东医药工业,1997,16(3):41
[4]戈言平,补阳还五汤耳鼻喉科运用举隅。浙江中医杂志,2002,(3):121
[6]陈生贵,时和,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病体会。安徽中医学院学报,1997,16(4):36
[7]于在红,耳带状疱疹致声嘶、眩晕、面瘫1例,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,2000,86(2):64
[8]胡硕龙.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体会,四川中医,2004,22(5):92
[9]谭奕右,声带麻痹治验.辽宁中医杂志,1998,25(4):184
[10]李兰芳,陈文勇.声带小结的中医研究近况.广州医药,2002,33(5):60
[11]朱国芝,吕树魁.补阳还五汤治疗舌麻痹1例.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,1997,18(3):211
[12]蒋中秋、口腔疑难病验案3则,江西中医药,1994,25(6):39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